久久国产精品偷_XXX少妇厨房XXX乱_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2021_av性天堂网

專訪金龍魚米業事業部總監王巍:國際大米短缺不會沖擊國內市場 保障糧食安全需增產與減損并行
時間:2023-05-18 09:20:59
作者:每日經濟新聞
轉載:

所謂的今年大米短缺是指海外地區。一方面,部分東南亞主產國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減產明顯;另一方面,俄烏局勢讓各國更加積極增加糧食儲備,部分主產國限制大米出口,造成供應顯得緊張。但中國預計今年總產量仍然平穩,不會受到國際市場短缺的沖擊。


每經記者 張韻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去年以來,糧食安全的話題不時被廣泛討論。近期,美國惠譽機構發出警告,全球大米市場在2023年將現二十年來最大短缺。這是否會影響中國大米進口和國內市場銷售?

事實上,受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較大及我國進出口大米配額管制影響,大米進口數量波動一直較大。2022年,我國累計進口大米619萬噸,同比增長24.8%。近日,在金龍魚五常生態基地的開耕儀式上,益海嘉里金龍魚米業事業部總監王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碎米進口量占去年總進口量的50%以上,進口成品大米主要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多樣性和口味調劑,不會對國內稻米的產量造成實質性的沖擊。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每年水稻總產量約為2億噸,而消費量則在1.8億噸,平衡有余,自給率達100%,并正在從單純追求高產到重產保質的方向發展。

王巍告訴記者,以北方一季稻主產區為例,每年因收割環節耗損的水稻就高達200多萬噸。為有效節糧減損,經過對水稻種植各環節的研究,金龍魚提出的稻谷“六步鮮米精控技術”創新體系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起到積極支持作用,希望向全行業推廣。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國內大米市場產需穩定

每日經濟新聞:去年,我國水稻產量為2.08億噸,產大于需,但為何大米進口量卻大幅增長?

王巍:我國的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一直比較平穩,能夠自給自足,國外進口大米對國內不會形成實質性沖擊。

一方面,進口大米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的多樣需求和口味調劑;另一方面,近年我國進口碎米量逐年增多,因其價格優勢,去年進口碎米總量甚至占進口米總量的50%以上。進口碎米主要應用于食品工業、釀酒和飼料加工等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有機構預測,今年全球將出現嚴重的大米短缺,這是否會對國內市場供應造成負面影響?

王巍:我認為,所謂的今年大米短缺是指海外地區。一方面,部分東南亞主產國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減產明顯;另一方面,俄烏局勢讓各國更加積極增加糧食儲備,部分主產國限制大米出口,造成供應顯得緊張。但中國預計今年總產量仍然平穩,不會受到國際市場短缺的沖擊。

每日經濟新聞:作為國內大米市占率第一的供應商,金龍魚去年的大米進出口量有多少?

王巍:金龍魚每年有5000噸的進口配額,去年小包裝大米的總銷量為200多萬噸,進口米約占3%。除了配額以外,其余通過購買其他進口商的進口米來滿足銷售。我們歷年來沒有大米出口外銷。

新品種的有效推廣需多方合作

每日經濟新聞:你認為,要打開一個品種的知名度與提升大米產品的溢價能力,需要采取怎樣的“種產銷”策略?

王巍:目前,國內頭部優質育種公司有良好的研發基礎,但缺乏優質品種的推廣能力。要想培育市場爆款大米,除了氣候、土壤、水質等優質種植環境以及地理標識等因素外,優質水稻品種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大米生產企業要想長久發展,一定要與頭部優質育種企業展開合作,雙方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同時,要有知名包裝大米品牌的加持。優質水稻品種只有插上著名大米品牌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每日經濟新聞:現在金龍魚與頭部育種公司展開了哪些合作?

王巍:目前,金龍魚與中科院、中國水稻所、南京農業大學等一系列頭部育種機構展開了密切合作,在全國水稻主產區以訂單農業(模式)全力推廣他們的優質品種,并用金龍魚品牌進行銷售。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國梅 攝(資料圖)

每日經濟新聞:目前,金龍魚的水稻訂單農業種植面積已達47萬畝,公司是如何進一步擴大訂單規模,并讓農民接受新品種的?

王巍:新品種的有效推廣需要政府、水稻加工企業、水稻種植企業等多方合作。

舉例而言,當時天津市政府下大力氣要振興小站稻,益海嘉里積極參與其中,依靠金龍魚品牌影響力聯合天龍種業、中化先正達以及訂單種植合作社,選用天龍619優質水稻品種推廣種植,成功推出“百年津沽小站稻”產品。

對于訂單種植戶,我們會在這個品種隨行就市的基礎上,加價收購,讓農民得到更多收益。

高產同時更要節糧減損

每日經濟新聞:在利用種植技術增產的同時,我國還有哪些方面亟待提升,以強化供給、保證糧食安全?

王巍:我們發現,農戶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的情況較為嚴重。據中國農業大學調研,水稻的收獲、儲備、消費環節的總損失率為3.55%,其中損失最嚴重的是田間首個環節,平均耗損率為1.97%。

現在北方地區的收割現狀是,農民通常只看稻谷水分,一般在田間水稻水分小于17%的時候開始收割,但卻損失了水稻的酶活度和食味值,造成養分流失,過度成熟還會導致田間自然脫落多和加工時爆腰率高。

另外,在加工端,米熟得越透,水分就越低,越容易產生碎米,好品種的水稻最終成了降等降級的碎米,做成膨化食品或者飼料,豈不浪費?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每日經濟新聞:有什么技術可以降低損耗?

王巍:我們這三年研究下來發現,種植端的適時收割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后續環節的稻米新鮮,最好的做法是“九成割十成收”,我們稱它為“鮮割”。

鮮割是最基礎、最關鍵的一環,不僅是鮮米的源頭,更是開啟水稻加工全產業鏈節糧減損的鑰匙。現在我們剛剛開始推廣這個理念,難度在于農民的種植習慣很難改變。

另一個問題是定價,因為那時候大量的水稻還沒收割,我們相當于比通常的時間要提前一些。在這個階段,市場公認的大米年度行情還未形成,我們只能以更高的價格收購鮮割水稻,因此增加了水稻的收購成本。

目前國家提倡節糧減損,鮮割對此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如何被人接受、如何合理定價方面需要持續探索,所以我們希望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助力推廣。

節糧減損要從科學種植開始,并經過科學收割、科學倉儲、科學加工等一系列環節得以實現。“六步鮮米精控技術”將“鮮”注入大米全產業鏈的每一環節,通過減損增收很好地守護了糧食安全。

每日經濟新聞:目前該技術得到了怎樣的社會認可?下一步有何推廣策略?

王巍:“六步鮮米精控技術”在去年榮獲2022年中國糧油學會唯一“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我們不會為此申請專利,更希望無償地將這一理念推廣出去,讓鮮米成為大米行業的發展趨勢,得到社會更多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