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精品偷_XXX少妇厨房XXX乱_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2021_av性天堂网

大國糧倉 底氣“食”足 | 建黨百年
時間:2021-07-06 10:30:48
作者:益海嘉里
轉載:

新中國誕生之際,西方國家曾斷言:人民的吃飯問題是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

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們還經受著世界輿論的質疑: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

人間正道,浩蕩前行。當我們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回首之間,我們已經用最直觀的“吃飽吃好”回應質疑,用飯碗里的獲得感、幸福感詮釋了制度的優越。

風吹稻花香兩岸,一苗一穗,無不閃爍著中國糧油的驕傲。


耕耘中國  我們這樣終結“吃不飽”的宿命

在傳統農耕社會的土地上,中國人民對糧食生產有著很大的依戀與熱情,并不吝送上最美的詩詞歌賦和最鏗鏘的勞動號子。然而,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糧荒、饑窘始終困擾著這個勤勞的民族。食不果腹甚至餓莩載道一直是民生常態,也是最悲愴的民族記憶。

于是,當歷史長河流淌到20世紀,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政黨、政權,誓將中國人“吃不飽”的宿命做一次徹底的了斷終結!

“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這是1919年《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話。它的作者是一位名叫毛澤東的26歲的年輕人,兩年后的嘉興南湖上,他和一群革命先驅共同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為中國人民過上吃飽穿暖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

1941年的陜北,一場大生產運動正熱火朝天地開展。面對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緊急封鎖,軍民開荒種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萬千民眾擺脫了饑餓的威脅。陜甘寧邊區一片名為南泥灣的荒地上,八路軍三五九旅的官兵們揮汗如雨地開墾耕地。這些來自江西、湖南,具有南方耕種水稻經驗的農家子弟,把荊棘遍野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在艱難的戰爭年代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中國共產黨人用一鋤一鎬,創造了糧食豐收的奇跡。

1978年的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莊稼漢把分田到組“秘密”改為分田到戶,搞“大包干”。18個鮮紅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制,為中國農村改革提供了范本。實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崗村就獲得大豐收,一年的糧食產量相當于以往5年的總和!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全國推行中國農民的這一偉大創造,迅速扭轉了糧食生產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短短數年間,全國人均糧食擁有量達393公斤,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為了大地的豐收,中國源源不斷地創新科技為農業賦能,朝著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的目標闊步前行。跨入新時代,“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來自中央的聲音,在廣袤大地上澆灌出強大的科技力量,滋養出累累碩果。

在“中國糧倉”黑龍江省,紅衛農場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內,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指揮下進行田間作業,天地連線,大大提高插秧作業效率和質量;在湖南省慈利縣龍潭河鎮江星村,無人機在種糧大戶的靈活操縱下噴灑水稻生物除草劑,一天撒藥300畝;在黃淮海小麥主產區,一臺臺大馬力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作業,高科技設備的加入,讓機收造成的損失接近為零……

科技的全方位進步,讓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豐收中國  我們這樣讓世界驚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被中國共產黨人奉為真理的信念,必然孵化出偉大的事業,成就驚世的業績。在糧食生產領域,我們用一連串的數據,回應一切質疑。

中國從1949年糧食年產量2000多億斤,到如今連續6年每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大幅提升,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在保障中國人口糧基本消費的同時,今天的中國還生產了全世界差不多半數的豬肉,牛羊肉產量也比新中國初期增長了幾十倍。

換個角度,我們采用國際橫向比較,則更加令人嘆服:中國的人均谷物生產水平,1978年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到2018年就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3%……

鐵的數據,告訴世界一個不爭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速度,遠遠高于世界平均發展速度。對比聯合國的糧食安全標準,我國早已成功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并且在追求“吃得好”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宏觀的數據,或許有些枯燥,用老百姓的生活例子來驗證“越吃越好”則更加生動豐富。在這方面,中國北方人往往會拿一個饅頭來舉例子。在曾經的漫長歲月里,粗糧窩窩頭一直是大多數北方家庭的主食標配,白面饅頭是過年才可能出現的奢侈品。然而,數十年悄然間,白面饅頭已不再是稀罕物,窩窩頭神奇“逆襲”,成了老百姓平時合理膳食的綠色食品。從改革開放前的糧食匱乏,到如今追求綠色、有機、營養食品,小小的饅頭講述著舌尖上的大國復興。


糧油英雄  他們撐起中國糧食的一片天

誰撐起了中國糧食生產的一片天?倉稟實、衣食足的中國人,不應該也不會忘記那些糧油戰線的英雄功勛。

他們是從一顆種子到萬頃良田的堅守者——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為解決了我國14億人口多吃飯問題,化解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謝華安,工程院院士,培育出中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東方神稻”汕優63,被譽為“雜交水稻之母”;黃耀祥,水稻育種專家,在世界上最早育成秈稻矮稈良種“廣場矮”,實現了水稻單產的第一次突破和飛躍,被稱為“中國半矮桿水稻之父”……每一個“中國飯碗”的底座,都無形地嵌刻著這一個個光輝的名字。

糧油英雄從不止于此刻,未來還有更多英雄為“中國飯碗”奉獻自己的力量。


“油瓶子”變遷  中國人餐桌品質推向新高度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對于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在老百姓的廚房中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食用油。“糧油”作為一個固定組合,一直是相長共融的存在,一路走來,留下的是同樣一條“吃飽”到“吃好”的軌跡。

如今,我們每天安心、省心地使用小包裝調和油、花生油、玉米油的時候,不妨回顧一番“油瓶子”的變遷。無需回溯久遠,僅僅三四十年前,中國老百姓還需要去糧油店購買散裝油,這種暗黃、渾濁的食用油由于制造工藝較落后,含有較多膠質,使用時易冒煙 ,長期使用影響身體健康。二十世紀90年代初,隨著第一桶小包裝精煉油在中國出現并迅速走進千家萬戶,既滿足老百姓口味需求又確保安全衛生的小包裝油進一步夯實了健康飲食的基礎,將中國人的餐桌品質推向新的高度。一個饅頭、一滴油,我們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餐桌的巨變,還有推動這一巨變的雄渾力量。

你所習以為常的,是過去無數代人夢寐以求的愿景;你所靜享的豐衣足食,是無數中國糧油人孜孜奮斗的成就。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如此田園詩意的曼妙畫面,正成為崛起中國的日常。

糧油,既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聚焦中國人的飯碗,就是聚焦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百姓飯碗與大國糧倉的“家國”故事,還將以更加精彩的情節,贏得這個世界更加熱烈的喝彩。